2018年11月15日至17日,“土壤微生物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暨培训班”在南京土壤研究所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专委会、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委会和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生物与有机肥料专业委员会举办,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国内32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70余位青年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次研讨会针对单一的高通量测序面临着发展瓶颈,围绕土壤微生物生态与进化发展的新态势及技术难点,从单细胞分选、单细胞相关设备研发、分子标记物(AA/PFLA/DNA/RNA)、同位素示踪、转录组、土壤拉曼组、微生物组大数据引擎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交流。

研讨会上,香港大学顾继东教授以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为例,系统梳理了其研究历程、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张旭东研究员分享了对土壤碳氮生物化学过程的新认识与思考,强调了微生物过程在土壤有机质形成、土壤碳循环过程评价及土壤碳氮循环管理与调控方面的重要性;何红波研究员介绍了磷脂脂肪酸和氨基糖这两种微生物标识物在碳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徐健研究员介绍了最新的微生物组单细胞装备与大数据网络、苏晓泉研究员介绍了微生物大数据引擎MSE的原理和应用。中科院微生物所贠娟莉副研究员介绍了基于液滴微流控的微生物单细胞分离、培养及筛选策略。中科院城市环境所崔丽研究员介绍了单细胞拉曼光谱法在土壤固氮微生物和解磷菌中的应用。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褚海燕研究员分享了土壤微生物地理学的新认识与新技术;贾仲君研究员介绍了稳定性同位素示踪SIP和高精度土壤组学概念及土壤微生物生态与进化的认识及思考;潘贤章研究员介绍了历史土壤样品对土壤生态学研究的价值。热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许勇博士介绍了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物特性及其应用。在操作实践课程中,贾仲君研究员课题组成员为青年科研人员进行了DNA-SIP技术现场操作示范,蔡元锋博士具体展示了土壤微生物细胞提取策略及其可能的应用。

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始终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此次研讨会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科学问题引领下的高通量测序、同位素示踪及微生物适应土壤地理分异的生态与进化规律,会议讨论热烈并增设了晚间专场,促进了青年科研人员对当前土壤微生物新理论及新技术的思考,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青年科研人员的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