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室杨劲松研究员课题组在土壤学刊物《Soil & Tillage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Determining minimum data set for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of typical salt-affected farmland in the coastal reclamation area”的文章。
苏北地区拥有占全国1-4以上的滩涂面积,是非常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目前来看,土壤质量偏低依然是制约苏北围垦农区土地开发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同时,尽管国内外已在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方面取得了较多的进展,但是鲜有针对滨海围垦农区的典型种植制度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
文章基于典型滨海围垦农区以已围垦利用7年的农田为对象,选择沿海地区普遍的水稻-油菜轮作和大麦-棉花轮作两种种植制度,同时在自然保护区内选择与本研究对象在同一时期围垦、但至今人为扰动极少的样点作为自然土壤,通过对土壤有机质SOM、有机碳密度SOCD、碱解氮AN、饱和浸提液电导率ECe、饱和导水率Ks、吸水速率Sopt、田间持水量θfc等22个土壤理化指标和地下水性质的观测,分析了耕种和不同种植制度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规律,构建了滨海围垦农区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指标集。
研究表明,与自然土壤相比,持续的耕种改善了根系层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密度、阳离子交换量等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指标,但是对体积质量、萎蔫系数、田间持水量等土壤入渗和持水特征影响较小。水旱轮作制度较旱作制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碳密度提升,但并不能显著提升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从长期效应来看,水旱轮作制度较旱作制度土壤碱化趋势更强,且旱作制度土壤入渗性能和地下水性质要显著优于水旱轮作制。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发现,有机碳密度(有机质)和Cl含量是沿海滩涂围垦农田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指标集。
该研究打破传统认为滨海地区水旱轮作制度更有利于土壤质量提升的认识,发现在一定围垦利用年限后,旱作制度对提升农田土壤质量更具优势。该研究可为滨海围垦中、轻度盐碱地土壤质量调控及其评价提供极为重要的方法借鉴。
Rongjiang Yao Jingsong Yang Peng Gao Jianbing Zhang Wenhui Jin. Determining minimum data set for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of typical salt-affected farmland in the coastal reclamation area.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13128: 13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