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快讯 > 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实验室植物铵毒害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12-11-28 【字体:       

    铵态氮和硝态氮是植物最主要的两种无机氮源,但是过量铵态氮对植物细胞具有毒害作用。铵态氮的这一特性被认为是植物高效利用铵态氮的重要限制因子。 然而人们对植物铵毒害机制的认识还很初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多个研究组对植物铵毒害的分子机制进行相关探讨。目前在国际植物生物学top期 刊已发表10左右篇相关论文。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施卫明研究员课题组率先应用模式植物拟南芥,研究植物铵毒害分子响应机制,分别在高铵调控植物的根系伸长、 侧根形成、根的向地性及铵钾平衡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相关结果陆续发表在土壤学报(李保海和施卫明,2007 44:508),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Li et al. 2010 33:1529; Li et al. 2011 34 933; IF=5.2,植物科学一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Zou et al. 2012 63:3777; IF=5.3,植物科学二区) Planta (Li et al. 2012 235:239; IF=3,植物科学二区)上。其中,在土壤学报发表的不同生态型拟南芥对高铵响应的特征论文(李保海和施卫明,2007 44:508),被同行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的植物对铵敏感的遗传机制文章(Qin et al. 2008 PNAS 105:18308)作为重要研究基础引用。发表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的两篇文章,均受到植物科学国际知名期刊Plant Signal and Behavior主编邀请撰写其相关评论或综述。2010年发表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的文章(Li et al. 2010 33:1529)目前已被引用26次。

    最近,该团队在植物对铵响应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已在植物科学一区期刊Plant Physiology (Li et al. 2012 doi: http:-​-​dx.​doi.​org-​10.​1104-​pp.​112.​206508;  IF=6.5)在线发表。该研究通过正向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及生理学等手段,筛选获得一个在野生型拟南芥表现正常的较高浓度铵范围内,叶色黄 化铵响应超敏感突变体amos1材料,基因图位克隆并互补验证amos1是一个定位于质体的金属蛋白酶EGY1的新等位突变。全基因组核基因转录分析发现 铵胁迫响应的大量基因在amos1突变体中表达明显下降,说明定位于质体的AMOS1-EGY1是调控铵胁迫响应基因表达的关键因子。这也说明存在一条质 体反馈调控信号途径调控铵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深入分析AMOS1-EGY1依赖的铵响应所有上调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调控元件,发现其63%的基因在启动子 区含有‘ACGTG’序列,而该序列是植物激素脱落酸(ABA)信号的核心序列。这暗示着ABA信号很有可能参与AMOS1-EGY1依赖的质体反馈信号 调控途径。进一步的药理学,转录组学和遗传学的结果证明ABA信号是AMOS1-EGY1依赖的质体反馈信号的一条重要但非唯一的下游信号途径。该研究还 进一步探讨了AMOS1-EGY1依赖的质体反馈信号途径中上游信号,发现质体中活性氧(ROS)是潜在质体信号物质。因此,该研究不仅寻找到一个调控铵 响应的关键基因,而且系统地揭示了其相关的信号路径。该文章在线后,得到了Plant Signal and Behavior主编邀请撰写相关综述。

    在上述研究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比根部高铵,叶部接触高铵更容易抑制侧根形成,导致叶部黄化。这说明植物叶部是铵的相对敏感区域。这一机制也说 明了实际农业生产中植物铵毒害现象更多地发生在苗期的原因,如过量尿素导致“烧苗”现象,可能是由于小苗叶部容易接触土壤中过量的铵态氮发生毒害。以上研 究结果对合理施用叶面肥,种肥及苗期氮肥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