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其国

更改您的封面图片
更改您的封面图片

土壤地理学家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个用户的账号状态是 批准

该用户还没有提供任何信息到他的个人资料。

  • 华中农学院毕业(1953)
  • 参加云南、贵州华南橡胶及热带作物宜林地考察队任队长(1953-1963)
  • 古巴科学院从事古巴土壤研究,驻古巴专家组组长(1964-1968)
  • 黑龙江荒地资源考察队队长(1973-1978)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1983-1995)、博士生导师(1986-)
  •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

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土壤环境委员会副主席,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山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现任中科院农研委主任,南京大学等6所高校兼职教授。已培养研究生70余名。

长期从事我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在热带土壤发生上,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的评价方案,为制定热作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为促进土壤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土壤圈物质循环开发实验室”。在长期参加南方红壤研究的基础上,近几年曾建议并参与国家“土壤质量”及“东南环境质量”等973研究项目,对农业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清洁生产等重大问题也参与咨询与研究。 2008年参与“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并担任组长。

h

Zhao Q G, 2002. Pedosphere, global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 qulity of soils. Symposium 61,17th WCSS, 14-21 August, Thailand, 1857-1-10

Zhao Q G, Li Z.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soils of southeast China.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1997, 49: 229-234

赵其国. 提升对土壤认识, 创新现代土壤学. 土壤学报, 2008, 45 (5): 771-777

赵其国. 我国红壤现代成土过程和发育年龄的初步研究. 第四纪研究, 1992, 4: 341-351

赵其国, 等. 红壤物质循环及其调控. 2002年, 科学出版社

赵其国, 等. 我国红壤退化时空变化、形成机理及调控. 2002年,科学出版社

  1. 1999年第四届日经亚洲大奖,日本经济新闻社(个人奖)
  2. 1990年国际道库恰也夫奖,国际土壤学会 (个人奖)
  3. 2001年国际山地研究中心“金质奖状”(尼泊尔)(个人奖)
  4. 2004年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5. 1991年中国土壤和《中国土壤图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委
  6. 1982年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国家科技重大发明一等奖,国家科委
  7. 1988年《中国红壤》专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
  8. 1990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专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
  9. 1989年《江西红壤》专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
  10. 1986年《中国红黄壤区利用改良区划划》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
  11. 1996年红壤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技术及农业持续发展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
  12. 1994年红壤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
  13. 1995年黄淮海平原以微量元素为中心的节肥配套技术及示范推广,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
  14. 1992年中国1:100万土壤图编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
  15. 1978年黑龙江大兴安岭与黑河地区荒地资源考察及开发利用,中国科学院奖状
  16. 1984年中科院首届竺可祯野外工作奖,中国科学院(个人奖)
  17. 2005年香港土壤及其环境研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国家环保总局
  18. 2005年江苏省农产品清洁生产创新研究与实施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 2005年江苏省农产品清洁生产创新研究与实施江苏省软科学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