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在江苏南京启动,并进行了项目和课题的实施方案论证。该项目主持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该所杨劲松研究员和姚荣江副研究员牵头了项目组织和项目实施工作。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宁夏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宁夏农林科学院、亿利绿土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和北京天顺长城液压科技有限公司共20 家国家级科研院所、“985”与“211”重点高校、科技型龙头企业和本、河套本地科研机构联合承担了该项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和朱兆良院士,科技部主管社会发展项目的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环境处、项目组织部门“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资源环境处、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果应用部门的负责人何霄嘉、周桔、张甘霖、郑海春,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专家和项目骨干成员70余人出席了这次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议。项目启动和实施方案论证会上,杨劲松研究员报告了项目实施方案,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环境处负责人对项目工作提出了整体要求,项目论证专家一致通过了项目和课题实施方案,并对项目和课题实施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将针对内蒙古、宁夏河套平原不同盐碱地类型,聚焦内蒙古和宁夏河套平原盐碱地林果、草饲、粮经等主要生态利用类型,以揭示河套平原土地盐碱形成演变机理与盐碱障碍生态调控机制、建立生态导向型盐碱地长效治理关键技术与可持续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为重点,重点开展河套平原盐碱地形成机理与盐碱障碍生态调控机制、生态导向型盐碱地长效治理与修复关键技术研发、盐碱地控盐排盐型工程装备与制剂产品研制、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与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等四方面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工作。
项目将通过在内蒙、宁夏河套地区新建和完善多个有影响力的核心试验示范平台,综合利用土壤学、生态学、生物学、工程学、农艺等多学科研究手段,结合采用水盐均衡试验、多源信息定量反演、多尺度过程研究与优化集成、生态补偿、循环农业、肥料减施增效等技术手段,研究盐碱化演变与生态调控机制,定向研发盐碱地的生物、工程、生态、调理等治理与修复关键技术,创制新型高效控排盐装备和盐碱调理改土制剂产品,集成优化技术构建内蒙和宁夏河套平原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与林、草、农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河套平原作为西北最主要农区之一,地处内陆,降雨少,蒸发大,生态脆弱。河套灌区地势平坦,排水不畅,盐碱地面积大、程度重,严重影响生态、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主要针对内蒙古和宁夏河套平原地区的盐碱地开展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示范,以提升河套平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盐碱地生产力和土水肥资源利用效率,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促进生态与农业持续发展,为大规模生态治理和利用河套平原盐碱地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项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该项目执行期为四年半,预计将在降低土地盐碱程度、提升土壤地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减少肥料投入、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提高农民收益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