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个多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黑河流域关键土壤属性数字制图研究”(41130530)第一次野外采样工作于8月29日顺利完成。共25人参加了此次采样,分5个工作小组,分别由张甘霖、李德成、赵玉国、杨金玲、刘峰带队。在考察过程中特别邀请了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专家给与指导,同时也得到了兰州大学等兄弟单位的相关帮助。依托单位南京土壤研究所的领导自始至终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此次野外工作。

    本次采样点涉及黑河流域的祁连、肃南、肃北、张掖、高台、民乐、山丹、临泽、嘉峪关、金塔、酒泉、额济纳旗、马鬃山等十多个县,全部行程上万公里。考察和采样工作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共获取野外记录数据上万个,剖面观察和采样200余个,照片信息上万张,采回土壤样品近两吨,原状样品近千个。

    回顾本次野外采样工作,尽管过程十分艰辛,但所有参加者坚强地克服了种种困难。初到祁连山时,部分老师和同学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如头晕、耳鸣、缺氧、心跳加速等各种症状,别说是爬山,就连爬楼梯都气喘嘘嘘。但在全程工作中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要休息,累了就在草地上睡一会,心跳太快了就坐在石头上休息一下,吃的是大饼,喝的是白开水。高山组的师生背着水壶一爬就是一天,下来的时候由于缺氧,脸都红了,嘴都紫了。有时为了到达指定的地点,赤脚淌过冰冷的河水。有的小组到达的地方由于坡度极陡,只能扶着石头,弓着背一步一步的艰难爬行。为了完成水分入渗实验,在烈日下修草皮,记录数据,一晒就是一天。到了下游沙漠地区,整日的烈日烘烤,风沙吹卷,干旱缺水,对大家是极大的考验。队员们克服所有艰辛的同时,对该地区的土壤形成环境、土壤发生的气候条件等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地区土壤的发生形成过程奠定了基础。

    西北地区虽然经济欠发达,远离东部、远离实验室,但有着独特的生境和多样的土壤资源。综合性开展土壤学研究是本实验室的特色和优势,在西北地区开展土壤研究有其重要意义。通过采样,认识该地区土壤多样性的同时,也深刻体验了大西北不一样的风俗民情,在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大自然不一般的独特神韵,既有说不尽的艰辛,也承载着无数的欢乐,收获了无尽的知识,是一次难得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

采样现场

采样现场

跋山涉水

跋山涉水

野外就餐

野外就餐

开挖剖面

开挖剖面

野外观测

野外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