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应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南京土壤研究所小组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及减缓对策研究课题组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王秀君教授和李香兰副教授访问南京土壤所,并分别作了题为“碳酸盐在北方“盐碱”土和沉积物中的固碳作用”与“基于航空遥感数据的南极企鹅源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研究”的学术报告。来自南京土壤研究所三峡秭归农业生态实验站、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土壤生物与生化研究室、土壤化学与环保研究室、土壤利用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心的20余名师生参加了交流讨论。

王秀君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有机碳与无机碳的分布范围,提出了目前土壤碳库有待研究的领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国北方农田中SOC、SIC的累积、转化过程等一系列问题;其次,从博斯腾湖开都河流域选择不同土地类型进行土壤SOC与SIC分布分析,通过详实的数据初步认证了在人类不断培肥过程中增加了北方农田土壤无机碳累积的假设;为了进一步验证与揭示北方农田SOC与SIC的关系,她利用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了乌鲁木齐、杨凌、郑州、张掖等地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的累积量,提出了在该区域土壤投入有机物料时,SIC累积量随SOC含量增加而增加;同时选择了华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进行相关研究,证实了在某一特定北方农田土壤中,SIC与SOC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后,王教授指出,提高北方土壤SOC会导致SIC的增加,并且SOC与SIC的关系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后,李香兰博士介绍了其北师大团队极地研究的战略意义、企鹅种群遥感监测及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以及企鹅栖息地是南极温室气体重要排放源;通过以南极罗斯海地区难言岛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时期航空遥感数据利用面向对象法和面向像元法识别阿德利企鹅数量,表明采用面向对象法提取彩色影像企鹅阴影像元的精度要高于黑白影像;她以南极半岛与罗斯海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2016年历史统计数据分析了长时间序列阿德利企鹅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阐明了阿德利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半岛和罗斯海区域;通过研究环南极企鹅栖息地,总结了气候环境和人类活动是影响企鹅数量分布与变化的主要因子,表明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磷虾捕捞量和旅游业是影响南极半岛企鹅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阿德利企鹅和帽带企鹅是南极企鹅源温室气体综合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企鹅源甲烷排放发挥主要作用。报告之后,李香兰博士介绍了其团队其他研究工作,包括海岸带蓝碳生态过程监测试验站、红树林恢复区温室气体与固碳效应分析、沿海与内陆稻田甲烷排放差异比较。

会后,与会人员同两位专家就有关研究方案、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进行了深入交流。